第十六章 天下形势存于心 (第1/2页)
见到虞允文脸上充满疑问,刘淮也没有卖关子。
“末将的道理很简单,重要的从来不是那一座浮桥,而是守在浮桥东边的金军精锐。”刘淮缓缓解释道:“守在东采石的有八百金贼精骑,他们虽然是在守桥,却也相当于这座浮桥限制住了他们。如果不去解决这些兵马就先去烧毁浮桥,使得金贼主动出击,清扫四周,属实是难以力敌。”
虞允文脸色郑重:“难道连靖难大军也敌不过吗?”
刘淮摇头:“自然是可以的,然则我军大部抵达的时候,金军大部,乃至于水军都会抵达,到时候所要面对的,就不是这八百马军了。
而今日除了长途奔袭来的数百飞虎军,其余靖难大军兵马都无法赶到。”
说到这里,刘淮直接上前,沾着茶水,在虞允文身前案几上画了起来。
“虞舍人,最重要的从来不是天险,而是人。没有人驻守的天险,在数万大军面前不值一提。”刘淮在案几上画出长江,并且大约标注了金军与采石镇的相对位置:“如果我是金贼猛安阿里刮,我直接就不管浮桥了,随便你们如何动手,汇聚所有的兵马,直扑采石镇,先将面前的宋军全部击溃撵走,随后再携大胜之威,去迫降当涂城,将方圆五十里之内的宋军全都驱赶走。”
“到了那时候,就算浮桥被毁又有什么关系呢?东岸有一千精兵站稳了脚跟,西岸有数万正军兵马,大江上还有水军,建立一座浮桥难道还不简单吗?”
其实也不那么简单,毕竟这是长江,又不是黄河。
但在采石矶建浮桥那是有军政传统的,所以也不能说绝不可能。
虞允文按照刘淮的说法在心中推演了一番,虽然他不知兵,却也立即感到了后背发凉。
若金军一千精锐真的撒开欢在江南闹腾,就算靖难大军提前抵达,长途奔袭之下,也很难第一时间就把对方干掉。
毕竟金军都是马军,打不过撒丫子逃就是了。
“现在看起来,那名唤作阿里刮的金贼也是陷入了思维误区。可千万不要帮他醒过来。”刘淮最后下定了结论。
虞允文缓缓点头:“那么大郎,你现在可有全盘计划?”
刘淮点头:“只是大略,而且最迟明日夜间就要动手。灭掉这伙子金贼,断掉浮桥,两件事要同时做,也要同时做成。”
虞允文脸色沉重:“可行吗?”
“还是得算本钱的。”刘淮拱手以对:“今日飞虎军也得陆续抵达,应该能凑齐三百甲骑。但仅靠我们三百甲骑是无法包打天下的。”
“要用淮西溃军?”
“正是淮西溃军!”刘淮目光在时俊脸上扫过,继续说道:“这一战成果究竟如何,或者说能不能在大江上拦住金贼,就看在今日能不能将淮西溃军鼓动起来了。”
虞允文正色说道:“如果不能呢?”
刘淮同样正色:“那这五千淮西兵就没什么大用了,让他们在这里等死即可。靖难大军会驻扎到当涂,先用火船毁掉浮桥后,再与登岸的金军……不管多少金军,决一死战。”
说到最后,刘淮语气已经变得有些恶狠狠了。
虞允文想了想:“所谓激励人心,无非恩威而已,对于统制官们,恩,老夫有,威,老夫也有。却不知道对寻常军卒该如何去做。”
刘淮:“对寻常军卒的‘威’有许多,严肃军中法度即可。‘恩’也有许多,严明赏罚即可。
但现在最大的‘威’却是金贼来定的死,最大的‘恩’却是带他们求的生。因此,现在需要做的,是能告诉他们金贼不过如此,我军只要团结一心,不知能生,而且能够战胜金贼。”
虞允文点头笑着说道:“那此事,就得需要刘大郎去做了。”
刘淮拱手应诺。
两人互相议定,一人用朝廷身份给统制官一级的高官以许诺与威胁,另一人则需要用勇武再给予金军一些杀伤,从而将淮西溃军全都鼓舞起来,以作决战。
下一刻,虞允文就吩咐小厮将一张门板摆了出来,一边研墨在其上写写画画,一边让时俊去将其余四名淮西统制官唤过来。
刘淮此时坐在侧方,与张白鱼一人捧着一杯清茶冷眼旁观。
“都统郎君,咱们现在不去收拾金贼?”张白鱼低声询问。
刘淮吸溜了一口茶水,低声回答:“儿郎们奔波数日,先歇息片刻,饮马休整一个时辰再说,现在咱们要看戏。看看这来日相公是真的有本事,还是徒有虚名。”
张白鱼点头,同样端起茶盏,吸溜起来。
不过片刻后,五名统制官唱名而入。
虽然虞允文近乎孤身前来,而且只是来劳军,甚至连各种委任文书都没有,但中书舍人毕竟是储相,代表着中枢的威严,政治传统在这里,这些武将不敢不敬。
五名统制官进入屋舍后,躬身行礼,然后坐都不敢坐,只是看着虞允文用毛笔在门板上写写画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