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壮岁旌旗拥万夫 (第1/2页)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刘淮是真的不想让辛弃疾犯险。
这可是允文允武的元帅宰相之才,让他去上一线斗将,跟用金锄头锄地有什么区别?
然而辛弃疾也是有自己想法的。
他可不知道刘淮竟然给他这么高的评价,在辛弃疾自己看来,自己虽然有些诗才,却失于匠气,远不如刘淮随口吟诵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朴自然;
有些治才却难以窥透人心,远不如刘淮高屋建瓴一针见血;
有些军略却难以宏远克敌,远不如刘淮融会贯通自成体系。
面对着一个每处地方都压自己一头的同龄人,辛弃疾压力也十分巨大,依旧能自傲的无非就是一身武力罢了。
此战伊始,辛弃疾原本以为刘淮率飞虎军南下无非就是提前堵住采石矶的口子,却没有想到不过晚到了两日,刘淮就带领编制不全的飞虎军与一群残兵败将又灭掉一个第一猛安。
连口汤都没给自己留!
这让辛弃疾压力更加巨大了。
堂堂七尺男儿,眼见他人立下克定祸乱的大功,自己却只是庸庸碌碌声名不显,这特么哪成?
“五郎,我也不是什么婆妈之人。”不是婆妈之人的刘淮在船上苦口婆心的第五次低声劝告起来:“可你身为大将,哪里能如此斗气?若是你有个闪失,我又如何向耿大头领交待?”
辛弃疾身上已经披挂整齐,不止惯用的两把重剑都别在腰间,手中更是拎着一杆长槊,闻言笑道:“大丈夫临阵斗死,寻常事耳,大郎你不也经常身先士卒率军先登吗?”
刘淮也只能长叹无言。
而一旁在舵楼上的李道只是冷眼旁观二人窃窃私语,随即召来王怀:“二郎,通知各船神臂弩手,也让李琦准备好,若是这辛家小子真的失手,无论如何也要保他一命。”
王怀点头,刚要离开复又回头抱怨说道:“大哥,你就不能管一管那张嘴,有点统军大将的模样成不成?你说有多少次祸从口出了。”
王怀自然有理由生气。
今日这破事完全是李道引起的,结果就是洞庭湖水军与靖难大军的将官们话赶话,谁也不能退缩而直接被架了起来。
这要是辛弃疾真的失手受伤乃至于阵亡,两支大军可就真的要结仇怨了。
洞庭湖水军不怕任何人,但这种仇怨简直是无妄之灾。
此时只能是祈祷这些自称从山东乱局中杀出来的义军果真名下无虚吧。
李道此时也有些后悔,却依旧梗着脖子说道:“老夫今年已经年过不惑,想要改就得下辈子了。况且,我都这副年纪了,你还指望我能拉下脸来,跟一群娃娃道歉不成?”
王怀当即就无语离去了。
李道见老兄弟这副姿态,也是愈加后悔,一时间只能长叹,复又仰头看着自家大旗,默然不语。
刘淮瞥了李道一眼,不知道这货在摆什么造型,低声对辛弃疾说道:“我已经让管七郎他们在另一条船上做好准备,若是你坚持不住,直接趴下即可,到时候二十多支弩矢齐发,任谁都得成刺猬。”
辛弃疾再次哭笑不得,可见到刘淮一副不管你怎么反对,这件事都这么决定了的表情,也只能无奈点头。
眼见四艘水轮船距西采石越来越近,辛弃疾也跳上了一艘小舢板,稳稳站定之后,复又回头笑对:“大郎,你那首唱英雄真的好,只是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战歌,以作声势,为我杀贼相和。”
刘淮眼睛微微上抬,越过辛弃疾后只见到这一片涛涛江水,心中一动,却是立即点头:“有的。”
“那我就等待你的凯歌了。”辛弃疾拿着长槊,微微一拱手,就转身肃立在了舢板上,由水军统领官李琦亲自送到了西采石身前的一片小洲上。
这个小洲大约只有二十平米,与江流缓和处的其余小洲一样,都是由江沙淤积而成,在夏日丰水之时自然会沉入江中,不妨碍通航。而在冬日,江水枯竭之时,就会露出江面,被冷风吹上几日后自然会成为落脚之处。
辛弃疾踏上了这座小洲,先是看了看身后一字排开的四艘水轮船,随后将长槊插在地面上,提气大喊:“我乃汉将辛弃疾,尔等金贼若有胆,可来共决死!”
声音嘹亮,传向四方。
为了让二百余步外的金军也听到挑战,四艘水轮船上也同时高呼起来。
“身是汉将辛弃疾,金贼可来共决死!”
——
数刻钟之前。
已经成了一座巨大军营的西采石最东端临江处,金军的土山望楼已经初步建成。
这可不是阿里刮所建的那种普通望楼,而是金军在原本一处高地上垒土为山,然后将土夯实后所建造而成的平台。
平台有六米高,顶端平台有百余平米,足以让完颜亮及他的文武官员立于其上,临江观战。
高台上插满了各式各样的旗帜,而烈烈旌旗下数十军官文臣簇拥着的,正是金国当今的皇帝完颜亮了。
眼见舰队从下游浩荡而来,金军上下也是极为振奋,一时间叫好喝彩声不绝于耳。
只有完颜亮居中而坐,望着江面不发一言。
待到金军舰船损失惨重,落荒而逃后,所有文武又是一时错愕,不知该说些什么。
完颜亮依然面沉如水,坐在座位上,用马鞭一下一下抽打着他的裙甲,发出啪啪的声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