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旗猎风鸣带北寒 (第1/2页)
“姓名。”
“黄杰。”
“家住在两淮?具体在什么地方?”
“庐州北边的梁县。”
“梁县……你知道梁县发生何事了吧?”
“……自然晓得,只不过我家离县城比较远,算是个小村子,金贼不可能专门到那里去屠村。”
“那你既然不是报仇心切,为何想要加入我们靖难大军?”
“……小官人说笑了,自然是想回家。金窝银窝都不如自家狗窝,人离乡贱。靖难大军有‘打回老家去’的旗号,我就来试试。”
“之前可有军中经历?实话实说便可,淮南两路乱成这个样子,逃兵多了去了,没人在乎你。”
“不瞒小官人,我曾经为县中的弓手,因为小事恶了都头,不得已,跟着乡人经商,才逃过一劫。我确实是有厮杀经历,不说当弓手的时候杀贼。就算后来行商之时,也收拾过几个劫道的。”
“那也就是有些战阵上的手艺。我看你识字,募兵牌子上写着的军中待遇,你都看明白了吗?”
“看明白了,却还是有些疑问。”
“说来。”
“跟着大军回山东,真的有地可以分吗?”
“自然是有的。呵呵,没人是傻子,如果不是能分地分钱,靖难大军如何能打得这么多硬仗?其实你也不用怀疑,有些事情,跟着大军吃两顿饭就全明白了。若都统郎君连吃到口中的饭食都一文不差的兑现,如何会在这种大事上扯谎?到时候军心士气还要不要了?”
“既如此,我黄杰干了,愿追随靖难大军打回老家去!”
甄宝玉点了点头,在木牌上写了几个字,复又吹了几下,推到黄杰面前:“拿着木牌,到破敌军张统制处报到,那里会给你登记造册。”
黄杰点头,起身离去。
甄宝玉刚要伸个懒腰,又有一人坐到他身前:“俺叫郑一奇,是濠州人,是孬种逃兵,现在俺知道错了,靖难大军能不能收下俺,让俺打回濠州去?”
甄宝玉上下打量了一下对方,发现郑一奇虽然有两枚硕大的黑眼圈,却是身材高大强壮,似乎是军官一样的人物。
“这位壮士,我这里只是招募寻常军卒,若壮士是军官,可到各个营中毛遂自荐。”甄宝玉低声劝告。
“弟兄们死的死,散的散,俺还算个什么军头。”郑一奇惨笑道:“再去指挥别人岂不是害人?不过幸好俺还有一膀子力气,还能上阵杀敌,还望小官人能给个机会。”
甄宝玉叹了口气,在木牌上写了几笔,递给了郑一奇:“你本是将官,弓马娴熟,且到飞虎军报到。”
郑一奇起身拱手,刚刚想要说一些场面话,却见北方官道上烟尘滚滚,游骑往来,似乎有一支大军正在赶来。
不多时,就有战马奔腾而至,千余骑士簇拥着一面李字大旗缓步而至。
两名认旗高高举起,一面上书淮西制置使、宁国军节度使,另一面上书池州屯驻大军。
李显忠终于到了。
要说此次两淮战局之中,表现最亮眼的除了从山东支援而来的靖难大军,就是李显忠的池州军了。
在最为混乱的战争初期阶段,李显忠靠着敏锐的战略洞察力以及对朝中诸公的深切认知,扛住了压力。
他没有听从或是孤军赴庐州迎敌,或是扔下一切回保江南等一日三变的调令,而是率大军到真州,护住了淮东大军的侧翼,这才没有让完颜亮断掉刘锜的后路,为反击保住了有生力量。
可以说,金军没有一股脑的捅穿长江,杀进江南,宋国局势没有彻底一发不可收拾,李显忠功不可没。
当然,李显忠的连番抗命行为肯定会遭到朝中非议,最起码当朝右相陈康伯就不止一次严厉申斥。
更加理所当然的是,现在正是用人之际,在刘锜等淮东诸将纷纷为李显忠求情请功之下,之前的抗命也就不了了之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