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读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爱读文学 > 走进不科学 > 第三百二十章 玩的可真特么大(下)(万字更新!!!)

第三百二十章 玩的可真特么大(下)(万字更新!!!)

  第三百二十章 玩的可真特么大(下)(万字更新!!!) (第1/2页)
  
  “.......“
  
  手艺活?
  
  听到徐云的口中冒出的这个词。
  
  会议室内顿时一静。
  
  台下的众多男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嘴角同时扬起了一丝心照不宣的笑意。
  
  懂得都懂.jpg。
  
  眼见现场似乎有向针线活交流会发展的趋势,徐云连忙轻咳一声,打断了众人向外飞散的思绪:
  
  “咳咳....各位同学,可能是我表述方面有所欠缺,这里重新声明一下。”
  
  “我所说的手艺活不是捂枪挊棒,它指的是手工打磨金属材料的意思。”
  
  也不知是不是错觉。
  
  徐云总觉得自己这番话说完后,台下隐隐传来了几道有些失望的叹息声。
  
  其中拉尔夫·艾什利的声音似乎最明显?
  
  随后他摇了摇头,调整了一番呼吸。
  
  将心态摆正,继续说道:
  
  “各位同学,现在请把注意力放回我们原先的那句话上——光虽然高度疑似具备波粒二象性,但它在特定情形下的性质必然是固定的。”
  
  “大家都知道,符合这句话的情景有很多,甚至当初牛顿爵士和肥鱼先生所作的棱镜色散实验也是如此。”
  
  台下有不少社员跟着点了点头。
  
  徐云说的内容在如今这个时代,属于标准到不能再标准的常识:
  
  某某实验之所以能证明光的某种性质,就是因为光在实验中表现出了对应的属性。
  
  别看上面这句话看起来像是废话。
  
  当某个概念在逻辑上趋近于废话的时候,同样代表着这个概念的普适性...或者说覆盖面已经达到了一个恐怖的高度。
  
  而徐云接下要做的,就是让这句话构建成的‘废话逻辑’彻底被摧毁。
  
  随后他另取了一块黑板,在上面画了个小点。
  
  依旧标注上光源。
  
  同时在光源右侧再画了个从左往右的箭头,代表着光路方向是从左射到右。
  
  接着转过身,看向台下众人,问道:
  
  “各位同学,谁能简单的描述一下光的双缝干涉实验?”
  
  这一次台下举起的手就多了,一眼扫过去大概有十几只。
  
  徐云简单环视了一圈,随意点了点其中一位有些谢顶的男生,说道:
  
  “这位同学,就请你来说说吧。”
  
  谢顶男生站起身,很是绅士的朝周围同学微微弯腰示意,而后才道:
  
  “众所周知,在牛顿爵士提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之后,物理学界虽然在理论角度将其视为真理,但却在波动性和粒子性的比例分配方面产生了争议。”
  
  “有些人认为光的两种性质对半分,表现的情景数量应该各占50%。”
  
  “有些人则认为光虽然具备二象性,但二者并非五五开,而是以某种性质为主导。”
  
  “后者在这个理念的基础上,分成了波动多数派和微粒多数派,也叫波党和粒党。”
  
  徐云轻轻点了点头。
  
  谢顶男生说的‘前情提要’并不难理解。
  
  就像后世后宫文一样。
  
  多女主的事实谁都承认,但在讨论到某某女主戏份的时候,很多粉丝就会经常为此争个不停了。
  
  有些人认为大家应该和和睦睦。
  
  有些人则认为自己喜欢的角色是女一,其他尽是暖床丫头。
  
  如今这个时间线的波党和粒党,差不多就是这么个情况。
  
  随后谢顶男生摸了摸自己稀疏的头顶,继续说道:
  
  “牛顿爵士本人早期坚持的是微粒说,不过在收到肥鱼先生的那封信后,他的态度便改为了中立,并且发现了波动说的有力证据之一——牛顿亮斑。”
  
  “待牛顿爵士故去,波动说便盖过了微粒说。”
  
  “接着在1807年,一位名叫托马斯·杨的年轻人设计了一个实验。”
  
  “他在发光源前面放置一块有两条夹缝的不透明板,光或粒子通过夹缝,最终抵达感光底片,通过底片分析其物理性质。”
  
  “如果底片形成的是干涉条纹,那就说明是波产生了干涉。”
  
  “如果底片是两条亮纹,那说明粒子像小球一样穿过两条夹缝打在感光板上。”
  
  “最终底片上出现了干涉条纹,由此波动说的风头更甚,波党占据了绝对优势。”
  
  “甚至还有人给粒党打造了一副棺材,放到了粒党知名支持者威尔金斯·约尔的门口。”
  
  “这个情况一直持续到了去年,才被罗峰同学你所展示的光电效应给扳回了一城。”
  
  啪啪啪——
  
  待谢顶男子说完,徐云便主动鼓起了掌。
  
  很早很早以前提及过。
  
  在十大物理实验中,有一个实验占据了其中的两个名额。
  
  这个实验就是杨氏双缝干涉。
  
  它的设计方案就像谢顶男生所说的那样,靠着夹缝来观察光的属性。
  
  简单而又容易上手。
  
  甚至花两吨早餐钱,你也能在家重复这个实验:
  
  找一支激光笔,一张稍微硬一点的纸或者薄塑料片——建议用烧烤的锡纸,接着用刀片划出边缘整齐的靠得很近的两条缝。
  
  再找到一面白墙,关上灯就可以做了——嗯,这里说的是做实验。
  
  在原先的历史中。
  
  杨氏双缝干涉曾经一度将微粒说逼到了绝境,险些把小牛的棺材板都给掀了起来。
  
  也不知道是不是历史的惯性。
  
  在这个光学发展得到加速的时间线里,有许多知名的理论或者现象的发现者都被换了个人。
  
  但托马斯·杨这个神童,却依旧如同原本历史般设计出了这个实验。
  
  不过由于小牛早就提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杨氏双缝干涉对光学造成的影响倒是削弱了不少。
  
  用后世网文的例子来形容。
  
  大概就是封神之作变成了普通万订吧。
  
  接着徐云朝谢顶男子道了声谢,示意他坐回位置,又说道:
  
  “各位同学,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确实非常精妙,但不知道大家是否想过这样一个问题。”
  
  “假设——我是说假设啊,假设我们有能力将一束光加以调试,把它改成一颗颗发出的光子....”
  
  “那么这些光子会在底片上表示出什么结果呢?”
  
  “光子?”
  
  听到徐云嘴中冒出的这个词,台下的休伯特·艾里下意识便开口道:
  
  “既然是一颗颗的光子,那当然是两条亮纹了。”
  
  休伯特·艾里的回答这次无人再出声反对。
  
  连同此前质疑过他的那位男生在内,所有人都齐齐点了点头,一脸理所当然。
  
  虽然如今法拉第还在哼哧哼哧的码着电子有关的章节,尚未将其正式对外发布。
  
  但早先提及过。
  
  自从元素发现后,科学界已经对原子有了一定认知。
  
  因此在很多人看来。
  
  微粒说所指的‘光子’,便是一种类似原子的微粒。
  
  所以在徐云提到光子后,现场的众多社员们很快便给出了答案:
  
  如果真的能分离出单个光子一颗颗射出,那么底板上出现的必然是两条杠——都说是单个微粒了,怎么可能还会出现干涉条纹呢?
  
  难道和自己发生干涉?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嘛。
  
  看着台下意见统一的众多社员,徐云忽然笑了:
  
  “各位同学,如果我告诉你们,一颗光子可以同时穿过两条缝而对自身产生干扰,你们信吗?”
  
  徐云此话一出。
  
  活动室内沉寂不过两秒,便轰然爆发出了一阵嘈杂的巨响。
  
  “不可能!”
  
  “绝对不可能!”
  
  “罗峰同学,你在逗我吗?”
  
  不过或许是此前徐云已经抛出过以太不存在的说法的缘故。
  
  这一次众人的反应虽然剧烈,但倒也没头一次那么失态。
  
  总体保持在一个还算可控的地步。
  
  说来也巧。
  
  此番最为激动的不是别人,正是徐云的老熟人,休伯特·艾里。
  
  从小就接触望远镜的他对于光的认知和‘信仰’要远超过其他社员。
  
  “罗峰同学!”
  
  只见休伯特·艾里此时脸色涨的通红,双手撑在桌上,身子前倾,唾沫星子都在飞溅:
  
  “罗峰同学,虽然我很佩服你以及肥鱼先生,也知道肥鱼家族一定有某些不传之秘,但是........”
  
  “你所说的那个可能性,我敢说绝对、绝对不存在!”
  
  随后他朝四下张望了一番,忽然将目光锁定了小麦,指着小麦腰间说道:
  
  “这样说吧,罗峰同学,如果你所言为真,我当场就把那柄斧头吃掉!“
  
  “.......”
  
  徐云闻言抽了抽嘴角,心中不禁对这个愣头青冒出了一股同情。
  
  孩子啊,这斧头看来你是吃定了.......
  
  因为....
  
  即便单个光子穿过双缝,得到的也依旧是干涉条纹啊.......
  
  没错。
  
  徐云作为杀手锏拿出的‘武器’,正是电子的双缝干涉实验!
  
  这里的电子可以换成光子,二者其实没啥区别——至少在现象上是这么回事。
  
  上头提及过。
  
  物理界十大实验中,托马斯杨设计的实验便独占其二。
  
  其中一个是标准的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也就是大家花个几块钱就能搞定的宏观物理实验。
  
  另一个则是电子的双缝干涉实验。
  
  而这个实验还有一个别名,叫做......
  
  物理史上最惊悚的一个实验。
  
  它惊悚的地方在哪呢?
  
  因为它可以说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在科学实验中正式遭遇的‘灵异事件’。
  
  不过这里的灵异大约有50%是真灵异,还有50%是人为平添上的假灵异。
  
  这个实验的思路基础就是上头说过的托马斯杨实验,不过发生在1961年。
  
  随着科技发展,当时的科学界已经有了可以发射电子的机枪。
  
  可以不停的biubiubiu。
  
  结果呢,最终的结果也和杨氏双缝实验一样:
  
  穿过双缝的两道光线各自震荡交汇干涉,波峰与波峰之间强度叠加,波峰与波谷之间正反抵消。
  
  最终屏幕上会出现一道道复杂唯美的斑马线,也就是干涉条纹。
  
  但粒派不服呀,就提出了另一个要求:
  
  我们再做一次实验,把电子一个一个地发射出去看看,一定会变成两道杠的!
  
  于是他们把电子机枪切换到点射模式,保证每次只发射一个电子。
  
  然而结果依旧是斑马线。
  
  其实电子...或者说光子要真的是波,那粒派也没啥好说的,愿赌服输嘛。
  
  但问题是他们发射的单个电子!
  
  要知道。
  
  根据波动理论,斑马线来源于双缝产生的两个波源之间的干涉叠加。
  
  也就是出现干涉条纹,代表着就是同时通过两条缝,而不是前一秒过左后一秒过右的概率模型。
  
  可这样一来,就和单个电子的‘单个’相悖了:
  
  单个电子要么穿过左缝、要么穿过右缝,不可能同时穿越两条缝。
  
  这是一个至今悬而未决的谜团。
  
  当然了。
  
  关于电子的双缝干涉实验,更有名的可能是另一件事,也就是所谓的第三个实验:
  
  为了进一步的观察真相,科学家们在屏幕前加装了两个摄像头,一边一个左右排开。
  
  哪边的摄像头看到电子,就说明电子穿过了哪条缝。
  
  同样,还是点射模式发射电子。
  
  结果是这样的:
  
  每次不是左边的摄像头看到一个电子,就是右边看到一个。
  
  一个就是一个,从来没有发现哪个电子分裂成半个的情况。
  
  然而就在这时,真正诡异的事情发生了:
  
  研究者们忽然发现,屏幕上的图案不知什么时候悄悄变成了两道杠!
  
  没用摄像头看。
  
  结果总是斑马线,光子是波。
  
  用摄像头看了。
  
  结果就成了两道杠,电子变成了粒子。
  
  实验结果取决于看没看摄像头?
  
  听起来是不是更毛骨悚然了?
  
  不过作为一本专业的科普作品,这里要科普一件事:
  
  第三个实验...也就是所谓加装摄像机的实验,其实是一个思想实验,并未实际完成。
  
  其实想想也知道。
  
  别说摄像机了。
  
  哪怕是其他设备仪器,你想要直接看到电子或者光子穿过哪个缝,这可能吗?
  
  所以你在网上无论怎么搜,都不会找到任何与摄像机观测有关的专业论文或者实验视频。
  
  实话实说。
  
  电子的双缝干涉实验确实非常惊悚,它的真相至今未曾被破解。
  
  但如今网络上看到的‘惊悚’,实际上带着二创的添加色彩。
  
  目前真正完成过的电子的双缝干涉实验,只有以下三个:
  
  1、早期的双缝干涉实验。
  
  这是在量子力学建立初期就经过实验验证的现象,比较有名的是日立电视台的电子双缝干涉。()
  
  2、惠勒的延迟实验。
  
  在1979年的时候。
  
  曾经和爱因斯坦共事的约翰·惠勒在为纪念爱因斯坦的大会上,提出了一个理想实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