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经世致用才是真学问 (第1/2页)
冬去春来,冰雪消弭。
自贬谪贵州以来,王阳明在这两年的时光内,算是大起大落、大彻大悟。
回想起在龙岗山的日子,他心里头倍感温馨,这个地方是他悟道的地方,他最早传道的地方。
也是他最早“行”的地方,他用两年的时间,教化生苗,让他们懂得礼节道义,苗民还他以尊重和土产。
此刻离别在即,不由生出许多感慨,望着山岗间的草色复萌发,潺潺流水的小溪。
王阳明脸色平静,只喃喃吩咐道:“长喜、长乐,那些黥人的书籍一定要收好,不能落下一本!还有我这两年写的文章,一并带上,一张纸也不许落下……”
“苗人送的那几样礼,你们千万别忘了……”
“哦,还有那尊刘大夏送的砚台,你们记得拿上……”
“我熬药那套家伙事,还有那几包药得带上,不够的话再去抓,路上怕是用的着……”
两个仆人都不急不慢的收拾着,他们归心似箭,自然体会不到王阳明此刻的不舍。
在仔细思索一遍,觉得没什么遗漏后,王阳明再度展望着这一方天地。
他是个信佛之人,对‘缘说’很认可,他觉得从贬谪起,再到遇见黥人,而后又走过这一路,途中遇到这些人。
都是缘分注定,他来到龙场驿,最终得以悟道,也正是因为这一场因缘际遇。
所以这辈子,王阳明自知,不可能再与贵州脱的了干系。
一个时辰后,两个仆人收拾妥当,书籍太多,他们只得在当地苗人的帮助下,弄来几头驴子。
在苗人的相送下,主仆三人启程赴江西庐陵县上任。
贬谪期已满,去岁就收到朝廷的批文,让王阳明去庐陵当知县。
这份调动,说明朝中还是有人记挂王大爷,特意找了个江西吉安府的缺给他。
历史上,王阳明心学大兴,也得益于这次赴任,他一路走走停停,一边讲学一边赶路,将心学就这么扩散开来。
……
为了避开贵州的弟子,主仆三人刻意绕着城北走,不多时就来到城东的马驿。
两个仆人都非常的高兴,走上官道便算是踏上回家之路,虽说是去江西,可好歹不似贵州这般天南地远。
王阳明却驻足不前,回想到初次来这的时候,当时他正在同那个叫颜政的黥人天人神游,一边参禅一边驳斥学问。
而两年过去,他已经同这位黥人和解,开始抱着探讨的心思,一遍一遍的来读着他那所谓哲学。
触景生情一会,王阳明叹了口气,骑上驴子开始赶路。
当转过一片竹林时,他愕然的停了下来,眼泪刷的就流了下来。
只见官道上的五里亭外,赫然站着三十多人,这些人都是前来送行的学子,此刻已经在道中,备上美酒。
“先生!”众学子齐齐行礼。
王阳明拭去眼泪,翻身下驴,重重的朝着学生回礼。
陈文学上前说:“路途遥远,学生备了一个护膝,先生可用来途中暖脚,以免沾惹地气!”
詹惠也拿出一方墨石说:“此乃学生取贵阳北岭之石,一刀一刀凋刻而成,送与先生,惟愿先生莫要忘了贵阳!”
其余学生都有礼物相赠,都不是什么贵重的东西,多数都是他们亲手而作。
王阳明本就是个重情重义之人,望着这些学生,又想到在贵阳的这些日子,眼泪止不住的流了下来。
《控卫在此》
他难得的失态了!
许久之后,王阳明将礼物全部收下,拱手抱拳说:“且留步!诸位小友务必勤学实践,奋力精进,今后有缘再会!”
王阳明在贵州的弟子,其实多数被他视作朋友。
“先生保重!”诸生皆执弟子礼。
王阳明对站在首位的李惟善说:“惟善,你品格贵重,文章虽欠些火候,可牢记知行合一,终会苟日新,日日新!记住要勤于实践,不仅要多学,更要多行!”
“学生谨记!”
王阳明又对陈文学说:“宗鲁,你的学问才智,足以应付科举,但要收心!求真求实,见诸实效方是坦途!”
“学生谨记。”
“詹惠,你志存高远,但要切记,不可夸夸其谈,眼下大明的天下,早已是亘古未见之大变世。贵州这一方天地,约束了你们的眼界,你们须知,这大明之外,亦有学问高明、国力鼎盛之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