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天时人事两难衡 (第1/2页)
“你们第一猛安的行军谋克都叫什么名字?”
……
“其中之人,你有没有嫉恨的?”
……
“韩棠此人性格如何?喜好什么?”
……
“韩棠与你什么关系?如果来日我将其千刀万剐,你是否悲痛?”
……
“完颜阿邻是什么样的人?”
……
“你们后方出大事了,知道吗?不是山东,不是河北,是辽东。”
……
同样的手段在神锋军副都统阿兀奎身上也使了一遍后,刘淮终于取得了最急需的情报。
也就是辽东完颜雍的近况。
按照历史时间推算,这厮现在都不止称帝了,就连称帝的消息都应该传到两淮前线了。然而此时伸出西采石的金军依旧没有什么多余的动作。
完颜亮难道能这么沉得住气?
哪怕完颜亮绷得住,金军也不可能绷住啊!
刘淮对此百思不得其解。
在这个时候,所有疑问得到了解答。
作为韩棠的心腹,韩文广也知道幽燕韩家传来的一些情报。
辽东的确是不稳,别的不说,完颜福寿那两万户穿州过境,闹得鸡犬不宁不说,还打着拥立完颜雍的旗号,可是一点都没有遮掩,瞎子都能看见。
然而完颜福寿到了辽阳府,却反而老实起来,没有之前的狂傲,而且辽阳府也是一片寂静,虽说不是彻底平静,却也是难得的消停时光。
至于原因,很简单,就是完颜雍、完颜谋衍、纥石烈良弼、纥石烈志宁四人合流,一起去讨伐契丹了。
饶是已经有了心理准备,然而得到这个消息后,刘淮还是懵了片刻。
这四个人是怎么搅合在一起的?
不对,这四人搅合在一起,在整个北地,完颜雍堪称无人能敌,那么他为什么还没有称帝?
这四人中,主导者一定不是完颜雍!
虽然与韩棠拿到的情报差不多,但刘淮是知道历史的,他很确定完颜雍会趁着完颜亮南征自立称帝,所以也敢于确定这其中必有问题。
刘淮在一瞬间心中有些慌乱,但也只有一瞬间而已。随后就平静的接受了这个现实。
这一点让他自己都感觉到不可思议,莫非终于被胜利喂养出了一些宠辱不惊的大将气度?
见刘淮始终沉默,何伯求从他手中接过文书,上下翻看了一下,点了点头,复又递给了辛弃疾。
此时中军大帐中已经汇聚了几名主要将领,他们见刘淮眉头紧锁,还以为出了什么大事,纷纷传看文书,但看了半晌,却也没有发现有什么不妥,不由得有些莫名其妙起来。
何伯求低声问道:“大郎君莫非因为金国没有起大乱而忧虑?”
刘淮点头:“确实,一开始的推算,金国没有大军镇压各地之后,不说各路义军蜂拥而起,就算被打压的女真宗室也会开始造反,但现在看来,事先的谋算还是过于乐观了。”
辛弃疾皱起眉头:“都统郎君,我不明白你是什么意思。魏公与耿节度在山东攻城略地,还有现在探查出的辽东局面,不都说明了都统郎君事先所料不错吗?难道咱们还真的指望有人在辽东称帝不成?”
没错,我特么就是指望有人称帝,让金军不战自溃,靖难大军到时候假装听不到宋国的撤军命令,衔尾追杀,狠狠从这七万精兵身上咬下来一口大肥肉。
但这话却又不能对辛弃疾明说,在其余诸将纷纷赞同声中,刘淮也只能点头称是。
在将最紧急的军情理顺之后,接下来就是要安抚与奖励那些反正忠义之士了。
虽然东关这几个人都只是些小虾米,然而正所谓千金买马骨,该有的政治姿态还是得有的。
也因此,当陈如晦、蓝君皓、龚二川三人亲自押着吕元化抵达中军大帐的时候,包括刘淮在内的靖难大军诸将纷纷起身迎接,以示尊重。
原本这三人还因为等待太久还有些恼怒,此时见到如此情景,反而在激动之余,有些手足无措起来。
“末将参见都统!”
三人拱手行礼之时,原本已经认命的伪军头子吕元化迅速挣扎起来。
这厮剃了光头,留着辫发,浑身被五花大绑,嘴里还被塞着一块破布,堪称狼狈至极。然而他此时却是双目赤红,望着刘淮似乎想要说些什么。
“扯开那块破布,让他说话。”
刘淮见状,直接冷然出言。
破布被扯下,吕元化咳嗦了几声,对身侧的蓝君皓怒骂道:“你看看你投靠的都统,毛都还没有长齐,可以托付什么大事?你在此作乱,不仅仅是害苦了东关百姓,更是害了你自己!”
“放肆!”
听到有人侮辱刘淮,当即就有军官扶刀上前,厉声呵斥。
刘淮摆了摆手,让部下退下,随后望着愤愤然的吕元化,淡淡的问了一句:“吕元化,你可知死?”
“我护住乡梓,又有何错?!”吕元化被押成土飞机的造型,脑袋却奋力抬起,恶狠狠的望向刘淮:“你这厮睁大眼睛在四周望望,哪里不是被拷掠一空?哪里不是血流成河?只有东关因我见机早而得到保全!我保存乡亲百姓,这也算是错处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