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章 世事无常不由人 (第1/2页)
“梁邦、傅多,你们二人跟我一起去见统制郎君,其余人暂且歇息饮马。”
李公佐带着众人来到帅帐前,随后就让亲卫各自散去,指着梁邦还有代表东平军的张荣亲卫,招呼他们一起入营。
然而梁邦却是抓着习雍的胳膊说道:“李郎君,俺家统制很看重这厮,让俺带着他跟统制郎君见一面。”
李公佐不耐挥手:“随你便吧。”
随后,四人各自唱名而入。
帅帐之中,刘淮正在一副沙盘上比划着什么,听到声音后笑道:“李三郎来了?可有什么好消息?”
李公佐一拱手:“有的。”
“莫要急,先坐下饮一些茶水,我先去将其余将军唤来。”
因为还要围攻武兴军残部,所以忠义大军也没有倾巢而出,莒州以东的多山地形也不足以支撑万人大军运动,所以,此次还是由刘淮带队,休整完毕的前军与中军一部,合计四千五百兵马,前来支援东平军。
如果算一算兵力对比的话,北伐军汇聚于日照县的人马大约已经到了一万八千人,可即便是这样,想要正面击败金国水军一万五千兵马依旧很难,哪怕最好的局面也只可能是两败俱伤罢了。
所以能拉的援军,还是要尽可能的拉。
但援军来自哪里呢?
天平军是不可能的,他们已经仁至义尽了。耿京此时已经跟王友直搭上了线,知道从大名府败退回来的天雄军身后跟着一支金国主力正军要顺势杀进山东,自然如临大敌,不可能再派遣援军。
但即便是这样,耿京也没有唤回辛弃疾那三千人马,你可以说其人有些阴私想法,但对忠义军绝对够意思了。
所以,援军只能来自于宋国了。
事实上,当金国水军这个关键词出现在刘淮眼前的时候,其人第一时间就想起了泼李三李宝。
这厮到底怎么回事?
明明提前开始了北伐,明明提前打好了招呼,怎么行动如此之迟?
到底出了什么岔子?
如同这般名垂青史的英雄人物,总不可能在最后时刻,临门一脚的时候缩卵了吧?
所谓父债子偿,既然李公佐还在北伐军中,李宝就逃不掉,在三番两次强调援军问题后,李公佐也是麻了爪子,派遣亲兵不断打听自家老爹到哪里了。
就在昨日夜间,终于有人有了确切情报,最迟在十月一日,李宝的船队就会抵达海州,再休整一日,十月三日,李宝就会来参战。
这个消息极大鼓舞了张荣等人,李公佐更是迫不及待,带着张、董二人的亲信,快马加鞭的来到刘淮所在的陈通镇,就是以李宝的消息为凭,将出兵围杀金国水军的事情定下来。
他娘的,北伐军加起来足有两万多兵马,难道还拿不下区区金国水军。
很快,忠义军的军官们就已经到齐,而就在此时,李公佐方才发现,竟然有一名面生之人来到大帐中,参与这最要紧的军议。
此人大约三旬年纪,面色白净,唇上有两撇胡子,如同儒将,只是脸色有些憔悴罢了。
见李公佐用疑问的眼神看向那人,刘淮笑着说道:“李三郎,此人正是武成军副总管呼延南仙,此时反正起义,与我军一起,抗金北伐,复我汉家江山。”
李公佐恍然大悟,连忙拱手行礼。
呼延南仙随即还礼。
虽然呼延南仙与张荣勾兑属于机密,但张荣还是对麾下的军官有些言语的,省的将武成军派来的信使当探子砍了。
对此,李公佐自然有所察觉,尤其是前几日武成军公开分裂之后,这些事情基本上也就没有保密的必要了。
呼延南仙自然也知道李公佐,这并不仅仅是因为此人率领水军作战威猛绝伦,更是因为其人的父亲李宝乃是宋国大将,呼延南仙期望通过李公佐与宋国官面上的人物取得联系。
这不怪呼延南仙,毕竟相对于宋金这种万里大国,无论忠义军还是东平军,都过于草台班子了。
既然想要抱大腿,就一定要捡粗的抱。
在真正历史上,以武成军为首的汉儿军就是这么干的,李宝刚到石臼山附近,汉儿军就将金国水军底细卖了个精光,李宝也因此能将金国水军堵在陈家岛,一把火烧个精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